
外地读大学远游必有方
在一个本土文化强势的城市里,归属感和自重心理使得不少高三考生在这个暑假做出一个值得玩味的选择,套句时下股市中流行的句式就是:死了都不走。
是的,宁愿在本地上专科也不去外地读本科的上海学生一度比比皆是,对外地知名高校的认识缺乏,使得许多考生白白失去了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四年的安逸,其背后的代价不夸张地说,有可能是失去了一个命运转变的契机。
对相当一部分执意“留守”的学生来说,在决定人生方向、性格定型的这段重要大学生活中,拒绝的是非海派文化和完全独立,换来的,是高中生活的变相延续——上学走读,三点一线。更有甚者,上海东北片某知名高校还出现过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长期生活在家里,缺课太多以至于影响毕业的事情。阻隔这类“留守”学生和大学的唯一屏障,竟然是对家的依恋,或者说,太过便捷的走读生活。
考生对城市的认识,为何变得如此偏执?这值得深思。2001届的考生,恰逢申奥成功,为了2008年的奥运会而选择北京的学子不在少数,实际上,奥运能够惠及他们的,无论是程度还是形式,都跟他们当年的希望相去甚远。但是,这并不影响学生对北京的热情。
这样的精神值得鼓励,毕竟他们是怀着强烈而清晰的目的涌向北京,“远游必有方”。守在自己习惯的城市是容易的,所以远行者们才常常为我们留下孤独而闪光的背影。尽管他们离开本地、本族、父母的时候,未必是全然勇敢一无挂虑,但是,离开本身已代表着对未来的信心。命运所应许的,虽然不是一往无前的坦途,却必然有着别样的精彩生动。
这些18岁就背上行囊的孩子们,踏上去往远方的路,开始了他们追求到达生命应许之地的漫长征途。生活在别处也好,围城现象也罢,当一个崭新的开端摆在面前,我们有理由去期待他们的明天会变得更好。□本报记者|黄韬韬|文
学候鸟归去来 上海学子外地求学记
高考尘埃落定,无论如何不肯离开上海,哪怕读二本或者大专也不去外地一本学校的考生不乏其人,但同样也有一些考生,他们追逐梦想的脚步和眼光都更加长远……
□本报记者|黄韬韬罗琦曹敏捷王宙|文
过去式精彩回忆,未来可期
在花园城市学习和旅行
发言人:菲菲
2006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现就职于上海民生银行客户服务部
选择外地院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想去外地玩。本人酷爱旅游,可是好像从小到大都没有走出过上海,觉得无比郁闷。同时也想换一个自由的环境,逃离父母管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做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高考成绩不足以考上很好的上海高校,还不如退而求其次,去外地一个相对好一点的大学。当初填志愿的时候,父母亲给了我很大的自主空间,也很支持我的想法,只是希望不要离他们太远而已。
我选择了南京。南京是个很出名的旅游城市,也是传说中的花园城市。高三的时候偷偷地看了一部偶像剧,叫《熏衣草》,看到美丽的女主角优雅地种花种树,心生羡慕,看到那满地的花花草草,觉得很美,就报读了林业大学,后来才发现原来不是那回事。开学前的那个暑假,在网上搜南京地图,准备到了那个城市之后好好地玩一下,还发现我们学校居然在南京最大的一个湖泊旁,立志要每天在湖边漫步一圈,可惜这宏伟愿望最终也没有实现。
刚到南京的时候,觉得城市很干净,树很多,道路方方正正,很大气,还看到了山啊湖啊古长城之类上海都看不到的东西,很兴奋!文化方面自我感觉和上海差不多,但是相对来说有点闭塞,没有海派文化那么有包容力那么开放。
大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决定是否考研,想去更远更美的城市,后来没有考好,也就断了继续深造的念头。本想留在南京工作,主要是习惯了南京的生活方式,朋友同学也比较多,不过找工作不太理想,最终还是决定回上海。
外地学校毕业这一项要素并没有太约束我的求职生涯,虽然竞争比南京激烈,但工作机会相对来说多得多,所以工作也相对好找一点。我的专业比较空洞,是概括范围大又很不实用的那种,我也一直不喜欢我的专业,还有几乎每个面试官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去外地读书,弄得我不胜其烦。还有一点,我长期不在上海,导致我对上海社会现况缺乏认识,这些都成了我求职路上的阻碍。后来就常常找以前的同学聊天,问他们工作的一些情况,让他们介绍工作机会,另一方面,自己继续投简历,一次次去面试,终于找到了工作。
有了工作之后,也结交了很多朋友,慢慢地在改变对上海社会的陌生感,正渐渐地融入到这个社会。很感恩,我不觉得有很多阻力,只要认真地对待工作,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吧。
感受两地高校的差异
发言人:梁亦菡
2004年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本科,200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现供职于美国大学理事会中国事务部
当时选择去外地念书,就我个人而言,其实并没有多想,就是在上海呆了十几年,很想离开这个环境,体会不同于上海的城市,把自己放在全新的生活里,看自己会不会有所改变。当时,我的家庭遭遇变故,我有些厌倦上海的文化、上海的亲戚朋友想强加给我的影响,所以,很想离开这座城市,离开这些当时我很不欣赏的人。在我父母的观念里,中国的大学没有地域之分,只有层次之别,只要是好的大学,不管在哪座城市,如果能考上,就可以去读。那时候,父亲是很支持我报外地大学,母亲有点舍不得。
大连的气候很好,很少下雨,冬天有暖气,夏天最高28-29℃,很舒服,是个很适合居住的城市。而且有山有海,比上海有意思的多。同学里面大部分是东北人,东北人热情、直爽。这些我都很喜欢。要说和上海的差异,就是城市建设虽然很漂亮,但是缺乏文化底蕴,当然也没有上海那么现代化。比如,我喜欢的几本杂志在那里头两年很难买到,没有剧场、没有演唱会。平时没有文化活动,晚上8点商场都关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一些生活习惯。其实,在学校里,适应起来很容易,只要找到几个好朋友,经常一起活动,就不存在什么不适应了。
大学毕业后,因为发觉父母需要我在身边,不能离他们太远,所以选择了考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当时考研是奔着心理学专业去的,把一切都放下了,没考虑就业,一场双选会都没有参加。如果考虑就业,我的学校和专业可以在大连当地找到很好的IT公司,或者回上海进很好的航运公司。
我觉得,如果自己在上海念书,可能就不考研,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找到满意的公司实习,然后可能就直接工作。或者,出国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另外,我在大连经历了反过来认识上海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同学影响,学会很豁达地看待问题,包括理解那些从前有过埋怨的人,有悲悯之心。
未雨绸缪迎未来
发言人:Donna2006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现在某银行信用卡中心任运营部门客服后台支持
选择外地院校的时候顾虑是有的,由于从小没有离开过家人,完全在父母身边长大,家教也比较严格,缺少独立生活的经验,父母和自己都会担心,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我自己倾向于离开上海,但是决定主要是依据表哥的意见,表哥是老爸老妈很相信的一个人。听说西南财经大学的财经类专业不错,就决定了。出发去外地之前,因为不知道到了外地会不会有习惯用的品牌产品,所以带了很多日用品,基本上是需要的都带上了,可以开个杂货铺了,一应俱全。后来发现完全多余,上海的超市和成都的超市是一样的。
成都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特别能接受各种新的理念。当初第一感觉就是生活节奏慢,对当地不是很了解,由于想念家乡,很不习惯,也没有想过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很不接纳那里的一些生活习惯、想法。不过财经类院校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地方,和之前的教育完全不一样。全校的课表都是公开的,你可以选择的去上自己喜欢的课程,学校也有定期的论坛讲座,图书馆的资料也很丰富。不过,如果你自制力不够的话,建议不要去外地,失去督促会让你浪费自己最宝贵的四年。
当初离开的时候肯定没有想过会留在成都,那里太陌生了。但是后来一度被那里的人和文化以及美丽的景色吸引,想留下,无奈还是恋家。我是去年6月毕业的,但是由于个人的某些原因,在成都留到了12月底,到上海的时候,刚过了求职旺季,找工作真的有点费神。
如果是应届生,建议大家可以在大四找工作的旺季向学校请假,回上海参加各大高校的招聘会,应该是很有帮助,虽然费钱,但很值得。找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而每个公司选人也有自己的风格,我面试过几家,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有成功。一时让我觉得真的蛮艰难,但是后来算顺利,我2月份就签了现在这家单位,怀着去了解一个行业的心情进入现在的公司。本地人真的还是有点优势的,就像外地院校也是有点劣势的,但是这个不足以让你找不到工作,或者就找到工作。平衡的心态最重要,机遇总是慢慢地靠近你的,学校是敲门砖,但是是否录取看的还是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且,第一份工作又不是一辈子的工作,可以慢慢看,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逐梦到远方现实在脚下
发言人:叶凯
20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01级导演系故事片专业本科,现任上海艾伍德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制作总监
当初会选择外地院校,其实只是因为北京电影学院在北京。如果它在上海,那么我就在上海,如果在西藏,那么我也会去西藏了。我最大的兴趣就是看电影,喜爱导演这个专业,而北京电影学院又是同类影视类学校中最好的,所以选择了它。其次,也觉得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上海的上海人,能去外地读四年大学,尤其是去像北京这样和上海完全不同的地方,也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所以,这也加深了想去北京读大学的意愿,觉得这段经历一定会在我的人生中留下重要的一笔。
选择的时候,自己除了期盼未来不一样的人生,没有其他的顾虑。但家人有,最主要的还是在外面能不能一个人自己料理自己,能不能适应新的生活,总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会受到欺负。但最后他们还是同意了,当年还给我办了一张信用卡,可用额度为1万元,这在当时可是很大的一笔数目。爸妈陪我一起去北京,到学校报名,帮我收拾寝室,还买了各种生活必需品带去,后来发现,这些东西在北京任何一个超市都是有买。
首先确认了北京到底是一个和上海截然不同的城市。第二,并不喜欢北京的城市建设,觉得除了几个繁华地段,大多数地方像城乡结合部。北京吸引我的少数几个地方就是那些历史感很重的、老北京风韵犹存的景点,如后海、故宫后面那些胡同;还有就是大学校园,如北大清华。第三,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同学,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真的使我的交友圈和眼界一下子扩大了,而这点我认为非常重要。呆在上海绝对不可能认识到这些来自其他地方同龄人的生活种种。
如果今年有人跟我当初做同样的决定,我会说“生活在别处”,应该离开,但对于是不是考电影学院,那就要三思而后行了,因为那条道路,真的非常艰难。不过我当初离开的时候已经决定要回来,对我而言,我喜欢上海的一切,而这点,也是因为去了北京之后,才更加根深蒂固地印在我脑子里。
进行式当作一次生活历炼
一字之差远走冰城
发言人:吴唯一哈尔滨工程大学大二学生
“天上有个哈工大,海里有个哈工程。”这是流传在哈尔滨的顺口溜,但是我和爸爸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属于北方的流传,只知道哈工大是全国著名的大学,因为一定要填一个外地志愿,所以就把哈尔滨工程大学当成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给填在第四志愿上了。
前年高考时,我的分数比一本分数线高出一分,本来上一本大学有点悬。而我填的哈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按照以往的规律来说,分数还差十几分。但是那年恰好是个高考“小年”,该专业在上海名额未满,我便有机会远走冰城,上一所一本的好学校。可是到哈尔滨才知道,原来哈工程并不是哈工大。不过,学校的硬件设施没有让我失望,而且学校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全国数一数二,加上哈工程的品牌并不亚于哈工大,我的失落感稍纵即逝。
两年多了,我早已适应哈尔滨的生活,没有了最初上大学时对上海的不舍和对冰城的憧憬,回上海时,口音中还会时不时冒出一两句“这嘎瘩那嘎瘩”之类的东北话。都说哈尔滨的冬天是刺骨的,但我觉得没有想象中那么寒冷,也许是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吧。但是至今仍有一点我还无法完全适应,那就是吃。北方人吃东西口味重,而我喜欢吃清淡点的,没办法,这种从小养成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每次从上海回学校,总要带很多吃的东西,食品可占到所有行李的一半多。但是这些食品带过去,自己能吃到的大概只有一小部分,大多数被同学瓜分掉。当然,能与同学分享家乡的食品,我觉得也是件快乐的事情。去年过中秋,妈妈寄来了两盒月饼,一共8只,我却只吃到2只。虽然收到月饼时,中秋已经过去两个星期,月牙挂在天空,但第一次发现上海的月饼是那样的好吃。
毕业后,我想回上海工作,毕竟这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我们这个专业的就业去向是大连、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所以回上海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我对于人生中有这段哈尔滨学习的经历倒是非常开心,那也算是一次生活历练吧。
将来式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独辟蹊径,以小博大
发言人:张磊澄中中学应届考生
和宁愿读上海专科也不上外地本科的上海学生相比,在同学和老师眼里,我的选择算是蛮特别的———虽然分数还不错,我仍然愿意去外地读大学。根据自己一本左右的分数报了吉林大学,这是自己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在澄中读书时,我的成绩便一直是中上水平,不过我也深知自己偏科的问题,物理好英语差,最终高考分数是450分,这个分数也是在自己估分范围之内的。按照往年经验,这个分数也就是在一本线上下了,如果想凭这个进上海四大名校可能难度不小,而若是考虑进外地大学,说不定按照他们在上海招生的人数,还有希望,于是吉林大学就成了我的一本第一志愿,事实证明,我的估计是正确的。而二本志愿我觉得若是读外地的,可能未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那还是选择上海的学校比较稳妥。吉林大学我报的是汽车设计专业,这一方面是自己物理成绩比较好,另一方面自己也比较喜欢,再者这也是吉林大学的强势专业。从学校选择到专业确定,都是结合了自己的优劣而定,并没有茫然和随便的状态,也没有如我的同学那样,全部由父母来决定。
想去吉林大学的另一个原因是自己一直在南方成长,对冰天雪地的北方城市充满好奇和向往,自己也希望能了解到更多的风土人情,四年大学生活也算是给了自己这样一个好机会。而今后要回来,通过读研究生或者找工作的方式都可以。在我看来,好男儿志在四方,只要自己今后能学到东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哪个城市工作生活倒是其次。
外出读书,从此远离父母,一切都要依靠自己,对此我也充满信心。一直以来自己并不是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只是在父母的保护下,没有了表现机会。而在外地读书也算是对自我的挑战吧。任何一个孩子都有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时候,那为什么不早一点接受生活历练,外地求学就是一个开始。